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大厨房里,两侧靠墙摆放着12台电磁炉。每台炉前都有一组高年级小学生在挥动炒勺,川渝地区独特的诱人香辣味很快弥散开来。不一会儿,12盘色香味俱全的宫保鸡丁热气腾腾地出锅了。厨房外的料理台前,一年级的“小豆包”们小心翼翼地切着香蕉、猕猴桃、圣女果,一盘盘椰子树、小鱼、雨伞等造型各异的水果拼盘,由稚嫩的小手端上餐桌……
日前,在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、教委联合主办的2021年全民营养周暨“5·20”中国学生营养日系列活动上,该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的师生们呈现了一堂风味十足、别具特色的学生营养课。
趣味:孩子兴奋地连做一周回锅肉
为了让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,各个小学都先后开设了营养课。滨江小学校长包耘说,通过口头或文字进行知识宣教,孩子们常常觉得枯燥无趣。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,该校大胆创新,开设了一门新颖活泼、家校互动、动口又动手的营养课——“厨艺百花园”。(下转第2版)(上接第1版)
“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‘六年学会十二道菜’。”包耘说,每学期都细分学习内容,既包括学习人体的营养需要、饮食习惯与健康、家庭用餐礼仪等健康科普、习惯养成知识,还包括动手实操,每学期学会一到两道菜。“把学到的营养健康知识融入食材选择、菜品的营养搭配、烹饪的全过程,以自己动手的方式复习巩固,由此把健康生活的理念记得更牢、形成习惯。”
这么小的孩子,能学会做菜吗?面对记者的疑问,包耘解释,要学的菜式是按照年级逐渐增加难度的,孩子们学起来比预计得快得多。“有位家长跟我们反馈,说有一天小孩上了厨艺课放学回家,非要让他去买肉,说要炒回锅肉给家人吃。”家人听后将信将疑,便买来食材让孩子尝试。孩子一个人在厨房忙活半天后,真端出一盘回锅肉来。“这位家长尝了后,发现味道还真不错。结果孩子受到鼓舞,兴奋地连做了一周的回锅肉。后来家长吃腻了,连连告饶,申请换个菜色。”包耘笑着说,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只有热爱才能走得更远。现在这个课成了孩子们的最爱,家长们反馈也非常热烈。”
品味:健康知识从小手传大手
厨艺课上,五年级的同学们纷纷拿起小匙,品尝刚刚炒好的宫保鸡丁。“鸡肉细嫩、花生酥香、黄瓜清新、胡萝卜脆甜,挺好吃的,就是油放得有点多,也咸了点。”一位女同学品尝后表示。
“在课上设置了品鉴点评环节,把减油减盐减糖、荤素搭配、营养丰富等要求融入其中,孩子就会知道除了美味,吃饭还有其他讲究。”包耘说,当地菜品大多油盐偏多,这些知识和观念也会被孩子们带回家庭,通过小手传大手,有助于全家改善饮食习惯,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。
“孩子们在家试验后,我们还鼓励他们制作图文小报等带回学校互相交流。”三年级三班班主任梅芳说,这样的家校互动,见证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在家庭落地生根。“现在,孩子们常常在家学习更多新菜式,还带到学校给我吃。有的甚至比我做得都好!”
余味:“入口”健康后还有新功课
走出厨艺课教室,不远处的小操场上,一位体育老师正带领一群孩子做操。包耘提示:“发现没?这些孩子都有点肉肉的。”他解释,儿童青少年的健康,不但要管好嘴,控制小胖墩的发生,还要减少存量,把小胖墩变回健康身形。为此,该校将各年级中体型偏胖的孩子纳入健体队,每天早上由老师带练半个小时的燃脂健身操。“初步对比发现,组队以来,绝大多数小队员身体质量指数有改善。”
据悉,该营养厨艺课自2016年在滨江小学开设至今,已成为当地营养健康教育、劳动教育课程的代表。该课程不但得到了不少教育和营养专家的高度评价,还正走出重庆、走向全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