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温度低,各式各样的取暖保暖物品使用频率增加。但就是这些能够“温暖人心”的物品却隐藏着危险,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低温烫伤,损害我们的健康,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。
□ 南昌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邹苏平
什么是低温烫伤
低温烫伤,是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(一般指44℃—50℃)的热源,造成从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。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5℃,研究证明,45℃的热水只需1小时就会造成皮肤烧伤。由于致伤物温度不高,低温烫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,往往伤后很久才会被发现。
低温烫伤有哪些表现
烧烫伤一般分为三个度,I度、Ⅱ度和Ⅲ度,而低温烫伤不仅可以导致I度、浅Ⅱ度这样的相对浅度的损伤,也有可能造成深Ⅱ度或Ⅲ度的深度烧伤,具体表现有这些:
①皮肤发红,出现红斑。这是低温烫伤最常见的表现,也是属I度烫伤的范围。有的人贴暖宝宝久了,即使是隔着春秋衫贴的,取下后皮肤上会发红,其实这就是被低温烫伤了。
②皮肤出现水疱。这是低温烫伤的进阶表现,属于Ⅱ度烫伤的范围,根据水疱的大小、烫伤的深度还可以分为浅Ⅱ度和深Ⅱ度。虽然低温烫伤最初的表现是红斑,表面上看皮肤只是发红,但如果继续使用这些取暖用品,烫伤可能还在继续,深层的皮肤还在继续被烫伤,就可能出现水疱。
③皮肤出现焦痂改变。这是低温烫伤导致的深度损伤表现,属于Ⅲ度烫伤的范畴。受伤局部区域皮肤发干变硬,摸起来像比较硬的皮夹克那样的触感,没有弹性,疼痛感不明显。
正确处理低温烫伤
一旦发生低温烫伤,应立即停止接触热源,尽快用凉毛巾或凉水冲烫伤处,以达到降温的目的,减少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。
同时应赶紧送医院医治,在此强调:不要私自涂抹任何物品!食用盐、生鸡蛋、酱油、牙膏、红药水、紫药水等偏方,千万千万不要涂!
哪些人群更易低温烫伤
特殊人群需注意防范低温烫伤。多发于婴幼儿、老年人,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、脉管炎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以及长期卧床者。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差,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。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,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,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。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,皮肤张力、感觉功能、对外保护作用、对周围环境温度的调节功能差,对低温刺激反应慢,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易导致烫伤。合并有糖尿病、脉管炎或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,因为血管神经病变,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,也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。
怎样避免低温烫伤
1.科学认识所有可能导致烫伤的热源,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也有可能导致低温烫伤,如:泡澡泡脚的热水、暖宝宝、热水袋、电热毯等;
2.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,睡觉时应格外注意,电热毯、热水袋等不宜整夜使用;
3.加热用品不宜贴身使用,避免热源表面直接作用在皮肤上;
4.特殊人群如老人、儿童、病人等应更加注意皮肤情况。